梦到锅里的白粥?梦到锅里的白粥什么意思

本站原创- 2023-09-13 08:48:07

梦到锅里的白粥?梦到锅里的白粥什么意思

其实梦到锅里的白粥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梦到锅里的白粥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梦到锅里的白粥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蒲松龄的资料,急用
  2. 急需蒲松龄的资料
  3. 蒲松龄的简介
  4. 狼三则的古文加翻译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
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
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早年

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
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
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
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
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
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20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是一位犹太女士,她曾经跟我说,现在我们美国的报纸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文章:教给女人怎么样在男人跟前保持性的魅力。
而三百年前,在那么封建那么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写了一篇小说《恒娘》,就是写做妻子的怎么样利用自己性的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
17世纪的中国作家竟然写出供20世纪美国妇女做行为参考的小说,这太神奇了。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
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
“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
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
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
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
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
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
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
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
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
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
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
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
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
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
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
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
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
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
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
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
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
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辛酸科举路漫漫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三试第一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这是为什么?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科举考试之苦。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
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
施闰章是个大诗人,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南施”就是安徽人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
施闰章给山东秀才考试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的。
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
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你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蒲松龄怎么写的呢,他用文言文,我们用白话文把它说出来。
蒲松龄说:“我曾经观察过那些追逐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小人追求蝇头小利。
至于那些本身并不富贵、但是经常迫不及待地守在富贵人家门前的,也大有人在。
而对功名不感兴趣的,只有那些深闺的女子,她们才可以悠然自在地睡个懒觉,不去追名逐利”。
蒲松龄的描写非常生动,像是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
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跟踪丈夫,其中有人物心理描写,也有人物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很像小说。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考官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章,拿起笔来就写批语,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把人们那种追名逐利的丑态通过《蚤起》这两个字写绝了,写活了,接着又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观书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非常流畅。
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
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名气很大。
他踌躇满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一步求取功名的道路,下一步要考举人了。

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
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
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
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
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
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
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生。
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
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
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
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才成为廪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
秀才岁试以后第二年,要进行科考。
科考就是给举人考试做准备。
科考把秀才的成绩分成六等,考前两等可以参加举人考试,考后两等就得降成青衣。
蒲松龄参加乡试,三年一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专家说十几次。
这样一来,蒲松龄有三十年的时间年年都考。
他48岁那年,又参加考试。
他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
但是写完后,回头一看,坏了坏了,越幅了。
“越幅”是一个科举名词,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
我们现在看,简直太可笑了,文章写得好,隔了一页,就要取消资格!
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吓呆了。

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他妻子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也有些专家考证,就在他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到72岁,成为贡生。
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
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补”。
就是你虽然有这个资格,但是还得看山东省除了淄川县以外,其他县有没有空出名额来。
对于72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而县官偏偏既不去给蒲松龄树匾、树旗,也不发给他银子。
蒲松龄不得不一次一次写呈文、打报告去要。
这就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当中所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看觉得他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怜。
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
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其一生写聊斋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
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
《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为什么总考不上?这和他一直在艰苦地写《聊斋志异》有关系。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
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
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
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
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聊斋且莫竞谈空”,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
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
我们现在琢磨一下,蒲松龄穷到那种程度,45年在外边当私塾老师,家里有时候连锅都揭不开,怎么有闲空优哉游哉摆上茶,摆上烟,你给我讲故事,我写小说?不可能。
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
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
《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就是改写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时候记得非常简单。
比如说,在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记了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
纸月就是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另一个人取月,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第三个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都很简单,一百来个字,几十个字。
蒲松龄拿来写了《劳山道士》。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斋故事。

我们再看蒲松龄的感情经历是个什么样。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贤惠到什么程度呢?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
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
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大家就要问了,那他为什么能够写这么多这么优美的爱情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推测过。
我也推测过,我是这样推测的:蒲松龄白天教完了学生,晚上自己坐在那个荒凉的书斋里,外面是月色朦胧,树叶在那儿哗啦哗啦响,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那个时候狐狸很多。
这时候蒲松龄就很容易产生幻想了。
他就想像有一个书生,就和他一样,是一个很穷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华,情感很丰富的书生,坐在一个荒斋里面,这个时候有个美女推门而入。
你在这儿读书吗?我和你一块读书,我和你一块写诗、填词,我跟你下围棋,我安慰你这个贫困、寂寞当中的书生,你需要功名吗?我帮助你金榜题名。
你家里老婆不是不生孩子吗?我给你生个传宗接代的孩子,而且这个女的不需要父母之命,不需要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也不要这个书生的金钱,甚至还倒过来给你钱。
在蒲松龄生活的那个社会,男女结合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这个什么都不要的,对男人无条件奉献的女人有吗?不可能有,她只能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只能是作者的想像。
她是从天上下来的,她是从海底出来的,她是从深山洞府过来的,她甚至是阴曹地府出来的;她可能是小鸟变的,她可能是鲜花变的,甚至可以是书本里的。
书生不是在那儿看书吗?从书架上搬下一本《汉书》摆在这儿,翻开第八卷,里边夹着一个小美人,纱帛剪的,背后写了四个小字,“天上织女”。
突然,这个纱剪的小美人,折腰而起,飘然而下,来给书生当妻子,长得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跟书生自我介绍,我叫颜如玉,《汉书》出来的颜如玉,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西方理论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
《聊斋志异》里面这些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
他做这种梦,就是表达那种一厢情愿的男性的幻想,穷秀才的幻想。
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悲惨世界》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
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象,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就这样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
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的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
历史是公正的。

蒲松龄

中文名称:蒲松龄

又名:号柳泉居士字剑臣字留仙聊斋先生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族:汉族

生卒年: 1640~1715

生平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
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
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
能诗文,善作俚曲。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
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
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蒲松龄,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
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
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
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
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
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
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
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
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另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
两类在篇数上约各其半,但也有些居于两者之间。
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材料来源,据作者于书前的《聊斋自志》中称,一是他“喜人谈鬼,闻则命笔”,一是“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如此长久积累而成。
另外,相传蒲松龄常在路边备烟茶供行人享用,趁机与之闲谈,搜罗记录异闻传说(见邹弢《三借庐笔谈》),这不太可信,但《聊斋志异》中内容,有许多来自民间传闻,则是无疑的。

蒲松龄的思想感情是很混杂的,这也造成了《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不一。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他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在科举中经历数十年的精神折磨,而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这一切造成他心理上极大的压抑。
这种压抑经常表现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抨击,但有时也表现为对某些野蛮、阴暗现象的兴趣(如《犬奸》就是显著的例子)。
其二,他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理性的看法实在并不高明,因而,当他以现实人物为小说主人翁时,每每宣扬陈腐的礼教,如《耿十八》、《金生色》等篇,都对妇女不能守节大加鞭挞,甚至认为她们活该得到悲惨的结局,而《杜小雷》又写一妇女不孝顺婆婆而化为猪,县令捆之示众,亦立意殊恶。
至于宣扬轮回报应,更是处处可见。
但是,作为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出众的艺术家,当他在完全是幻想的境界中描写狐鬼的形象时,却又写出了本属于人类的许多美好的向往。
当然,《聊斋志异》中占主导地位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批判社会现实和幻想美好人生两类,这也是人们喜欢此书的原因。

蒲松龄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
书中有《三生》篇,写名士兴于唐被某考官黜落,愤懑而死,在三世轮回中与该考官的后身为仇。
篇末作者议论道:“一被黜而三世不解,怨毒之甚至此哉!
”这位名士三生不解的“怨毒”,也正是蒲松龄自身心态的反映。
所以,书中涉及科举的地方特别多。
只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本身并未提出否定,他所特别加以攻击的,是考官的“心盲或目瞽”(蒲松龄《试后示箎、笏、筠》)以致良莠不辨。
如《贾奉雉》篇,写贾奉雉每次以好文章应考,总是名落孙山,最后把“不得见人之句”连缀成文,却高中第一名。
又如《司文郎》篇,写一神奇的瞎和尚能用鼻子嗅出烧成纸灰的文章的好坏,他嗅糊涂考官所作的文章,竟立时“向壁大呕,下气如雷”,真是所谓“屁文”。
这一类故事中,作者主观情绪的宣泄最为强烈,尖锐当然是尖锐的,但难免夸张太过。
书中攻击科举弊端,写得最有意义应是那些反映考生在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灵魂被扭曲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如《王子安》篇,写王子安屡试不第,在一次临近放傍时喝得大醉,片刻间梦见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于是一再大呼给报子“赏钱”,又想到应“出耀乡里”,因“长班”迟迟而至,便“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酒醒之后,始知虚妄。
这一种描写,确是入木三分,包含了作者深刻的心理反省。
篇末“异史氏”的议论总括秀才入闱前后,忽异想成狂,忽沮丧欲死,神昏志迷的情态,令人感慨不已。

蒲松龄一方面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另一方面,又与官场人物多有接触,深知其中弊害,因此,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揭露政治黑暗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如《席方平》写冥界贪贿公行,含冤者负屈难伸,受尽恐怖的摧残,实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浓黑的缩影。
又如《促织》,写因为皇帝好斗蟋蟀,各级官吏纷纷进贡邀宠,里胥假机聚敛,造成民间家破人亡的惨剧。
这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比例。

但《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
像《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
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
像《婴宁》中的狐女婴宁,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又像《翩翩》中仙女翩翩,能以树叶制作锦衣,每当情郎意有旁骛,便不动声色地让他的衣衫变回片片黄叶,当场出丑。
作者艺术创造力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够把真实的人情和幻想的场景、奇异的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折射出人间的理想光彩。

狐鬼故事在中国古小说中渊源久长,而蒲松龄特别注意于此并擅长于此,颇有值得推究之处。
作为一个有如此才华的文学家,他的内在情感的活跃是无可怀疑的;在他痛苦的生活经历中,渴望得到某种情感上的安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正如前面所说,从明末到清初,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重新抬头使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处于低抑的状态,而蒲松龄也受此影响甚深。
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潮既已发生,使自然情性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不可能被彻底截止。
只是,当小说以具有现实社会身份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女性为主人公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对她们提出现实伦理的约束;而只有在写狐鬼一类女性形象时,由于这些人物是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之外而无法以礼教的准则衡量的,作者内心的欲望便会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在一种“伦理疏隔”的虚幻场景中,人的自然情感便得到了较为自由的抒发。
这应是蒲松龄对狐鬼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但即使如此,作者心理上的阴影还是会对小说产生影响。
那些人与狐鬼之间旷男怨女的短暂结合,缺乏世俗生活的明朗欢快,而总是给人以幽凄的感觉。

前人或将《聊斋志异》比之于竟陵派的诗歌,就其心理因素来说,这种比拟不无道理。

如果把“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各作为晚明和清初短篇小说的代表,那么,以生动的白话与雅致的文言、富于市俗气息的人间故事与幽凄的狐鬼故事相比较,确实可以看出文学的生气正处于减退的过程中。
在体式上,蒲松龄每于长篇故事之末,仿《史记》“太史公曰”论赞体例,附“异史氏曰”的议论。
从文言小说已有的摆脱史传影响、减少议论的趋向而言,这也没有什么可赞赏的。
况且,这些议论虽有个别精彩的,但大多无甚趣味,蒲氏的长处不在此。

但《聊斋志异》毕竟是富于才华之作,也毕竟承续了前代小说中一些重要的积极因素,在中国小说史上仍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既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一些优秀篇章中,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惚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
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这是很难得的成就。
以《翩翩》为例,在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所收留后,有一位“花城娘子”来访:

一日,有少妇笑入曰:“翩翩小鬼头快活死!
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
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
”女笑曰:“花娘子瓦窑哉!
那弗将来?”曰:

“方呜之,睡却矣。
”于是坐以款饮。

此后写罗子浮二度偷戏花城,均“衣化为叶”,吓得不敢再胡思乱想——

花城笑曰:“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
若弗是醋葫芦娘子,恐跳迹入云霄去。
”女亦哂曰:“薄幸儿,便直得寒冻杀!
”相与鼓掌。
花城离席曰:“小婢醒,恐啼肠断矣。
”女亦起曰:“贪引他家男儿,不忆得小江城啼绝矣。

写二女相为戏谑的口吻,十分灵动,对旧时稍有文化修养的读者来说,已经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了。

由于结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聊斋志异》把文言小说的艺术性又推进了一步。
此后虽然还有不少类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问世,但都已无法与之媲美了。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会讲故事的人多了,但像蒲松龄那样会讲鬼狐故事的人屈指可数;写男女情爱的小说家多了,但都没有蒲松龄那么直白露骨,看得人瞠目结舌。
一部《聊斋志异》各种男女之恋、人鬼之情、人狐之爱、鬼狐争宠甚至更有同性相恋。
名为讴歌爱情反对礼教,实为生猛泼辣的原爱启蒙大全。

喜欢搜罗诡异故事也就罢了,偏偏还要打着鬼狐的招牌将人世那些苟且不伦之爱强加于幽眇冥界,这就是蒲松龄的不厚道了。
就算对现实功名无望、体制弄人的不满,其实也大可不必怨艾至此,满纸才子佳人,女必二八,姝丽无双;男必曼都,秀雅无匹。
读完三卷,不胜审美之疲劳;所有套路,多数雷同。
而之所以仍旧耐着性子读下去,实在想一探蒲公写情写爱写性之底限。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

(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既走,(狼)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
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勾。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白银呢。
于是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企图在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夫。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诈骗手段能有多少?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意途,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死:使...死,杀死。
盈:满。
负:背。
谋:计策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意途,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死:使...死,杀死。
盈:满。
负:背。
谋:计策。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意途,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死:使...死,杀死。
盈:满。
负:背。
谋:计策。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意途,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神情,意暇甚。
意途,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死:使...死,杀死。
盈:满。
负:背。
谋:计策。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梦到锅里的白粥和梦到锅里的白粥什么意思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1238886789.com/F2AeWPVrz01b.html
上一篇:梦到锄头铲土地(梦到锄头铲土地什么意思)
下一篇:梦到镶钻的银元,梦到镶钻的银元什么意思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